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现代的司马迁 陈之藩 ①大致说来,人类社会赖以生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现代的司马迁

陈之藩

  ①大致说来,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三大基本要素是物质、能量与信息。从最原始的到最近的社会一直是如此。不过在上古的人没有意识到信息的重要,虽然语言、符号、图像、文字与人类的历史几乎可以说是同时演进而来。

  ②我们意识到信息的极端重要与信息的定量估测是始于二十世纪中叶。大致是由控制理论的创立者温纳(NorbertWiener)及信息理论的定义者山农(ClaudeShannon)所启迪的。温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如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不易存在下去。”山农则是把玻耳兹曼(LudwigBoltzmann)墓志铭上那个“熵”的公式借来,为信息做了定量工作并构建了分析理论。

  ③信息不仅包括我们所有的知识,还包括感官所触到的一切。报纸上的新闻,书本上的报告,市场上的行情起伏,电视上的天气预报;简单到一张照片或一幅图画,复杂到终端机上的种种显示,印表机上的列列标记都是信息。我们固然一直是生活在物质——如空气或水——的海洋中,也是生活在能量——如光或热——的海洋中;而今,我们忽然悟出更是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从古以来就是如此,二十世纪下半叶情况尤然。

  ④但信息与物质或能量有所不同。信息的最大特征是:它_________单独存在的东西,________以互相联系为前提。没有联系,就没有信息。于是信息必依附于一定的载体。通过载体,这信息才能被处理、传输、操作。而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信息多是经电子为载体、用数字作处理而表现出来的资料。

  ⑤信息资料不能单独存在,是由互相联系而来。所谓互相联系,主要是传递与储存;而储存可以视为延迟了的传递,于是信息与传递,或者信息与储存的关系也就特别密切了。

  ⑥经由数字处理而得出的信息资料,自然因频繁的传递与大量的堆存,而逐渐成了问题;并且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形严重。人们遂发展出特别的储存与传递的方法,称之为资料压缩。

  ⑦我们现在以电脑问世以后的眼光,回顾一下历史,也许对于人类目前对付资料压缩的问题能够有所理解。

  ⑧我们先以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例子。司马迁是把从轩辕到汉武帝时代汗牛充栋的史实,用一片片竹简写出五十二万字的《史记》。他的志趣所在,是把这一大堆竹简写成的《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这整个的过程与目的可以说是信息的传递,也就是他所谓的“传之其人”。而储存的方法则是写在竹简上,把竹简“藏之名山”。当然如果能省掉一个字,就可以少写一个字。竹简上少写一个字,就可以少用些竹简,而藏之名山时就可节省些空间。于是,司马迁就需要把自己的写作技术练入化境,使所写文言文字达于精纯,然后才写到竹简上去。这可以说是编码程序,以不致使人误解原意为最低诉求;而后人在名山内拿到竹简时,得到竹简上所示的信息。那就需要一些念懂古文的工夫,也就是后世的人要有解码的训练。自然,竹简像晶片一样,是载体,而所写的字可以比为位元了。这正说明了上古所用的信息系统,已经是在做资料压缩了。

  ⑨第二个例子,可以举莫尔斯所发明,由中国改造成功的汉字电报系统。这是把汉字的每一个字均编成一个数字码,也就是有一电码本在拍发端,而有另一同样的电码本在接收端,载体把点与划的莫尔斯符号一个一个地传过去。这种编码与解码的思想方式与目前正在用的LZ(LempelZiv)的思想并无原则上的不同,只是简单与复杂的区别罢了。

  ⑩我们细览这些人类所发展出的文字资料压缩技术,会恍然悟到由竹简到晶片是工具在变,而储存与传递的思想并没有改变很多。

  资料压缩的思想与技术,如同计算机科学中其他方面的发展一样,有些是突如其来的自我生发,有些则是意想不到的闯进来的外来影响。例如,利用“训练”制作的大的编码,正显示了在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理论影响下处理信息的发展前景。我们若用司马迁的例子做比喻,这种研究可以说是训练一些字练句遒的司马迁机器来做彻底的大编码工作。

  可是,以上所述总是载体系统的手段问题,而从未涉及信息本身的内容问题。古时的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目标及“叙游侠,述货殖”等的各重点,在现代司马迁的作风上是绝对不见踪影,绝对不予置问的。以至今日域中,发信者不知所云,收信者不知所措,只有络绎于途的传信者,在急促慌忙地奔走与煞有介事地呼号。这是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的象征缩图,不也正是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的问题所在吗?

1.在第④段空格处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它__________单独存在的东西,___________以互相联系为前提。

2.从第⑧段的内容来看,《史记》之所以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是满足了两方面的条件: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为“载体”下定义:载体就是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控制理论的创立者温纳认为,信息对于人类社会至关重要。

B.自二十世纪下半叶起,我们便一直生活在信息的包围之中。

C.压缩资料可以解决信息在储存和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D.科学家正在尝试通过“训练”机器来做彻底的大编码工作。

5.联系全文,对本文标题“现代的司马迁”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本文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副标题( )。

A.谈现代的信息资料

B.谈信息时代的现状

C.谈今日的资料压缩

D.谈文字资料的传递

考点:现代文阅读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lfred Nobel, the great Swedish inventor and industrialist, was born in Stockholm on October 21,1833,but moved to Russia with his parents in 1842, where his father ,Immanuel, made a strong position for himself in the engineering industry. Immanuel Nobel invented landmine and made a lot of money from the government during the Crimean War, but went bankrupt soon after. Then , the family returned to Sweden in 1859, where Alfred began his own study of explosives in his father’s lab. He had never been to school or university but had taught himself, and by the time he was twenty, he became a skillful chemist and excellent linguist, speaking Swedish, Russian, German, French and English. He built up over 80 companies in 20 different countries. He was always searching for a meaning to life. He spent much time and money working on how to end the wars, and keep the peace between nations, until his death in Italy in 1896. His famous last will, in which he left money to provide prizes for outstanding work in physics, chemistry, physiology, medicine, literature and peace, is a memorial to his interests and ideas. And so, the man is remembered and respected long after his death.

小题1:Alfred Nobel, ,the great Swedish inventor, was born in Stockholm on ____________ 21,1833.

小题2:During the Crimean War, Immanuel Nobel invented _____________.

小题3:Nobel had never been to ____________ or university.

小题4:Nobel built up over ______________ companies in 20 different countries.

小题5: When Nobel was died, he was ____________ years old.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a=2a______.(判断对错)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一个由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复杂产品,不论组成部分故障是什么分布,只要出故障后即予维修,修后如新,则产品的故障分布就近似()。

A.二项分布

B.威布尔分布

C.对数正态分布

D.指数分布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年,中国香港成立了香港外展训练学校。

A、1970

B、1979

C、1976

D、1978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土壤能吸附的某种交换性阳离子的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称为()

A.>离子的饱和度

B.土壤供肥性能

C.土壤保能性能

D.土壤吸收性能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