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18分) 唐朝的潭水 邸玉超 唐朝的那池潭水,越千年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18分)

唐朝的潭水

邸玉超

唐朝的那池潭水,越千年了,依旧清且涟漪。昨日发现,那潭水经雾雨雪霜几多形态变化,已从永州流到我的舍畔。只是潭中原来那百许头鱼已不见踪影,恍惚的还闪两尾亮儿,疑是柳宗元游移的目光。流水不腐,铁梨木刻印的宋版书虽然已经发黄,但时间的木纹仍然清晰,班驳的是盛水之岸。

人都是有些私心的,能与别人共享的东西不多,似乎惟有苦难与文章,才好共同分享。柳河东先生的文章早年在校时都是读过的,那时心智懵懂,读时囫囵吞枣,读后过眼云烟。体味了人生冷暖,积淀了岁月沧桑,而今重新品味,自然有更深切的感受。

唐时的永州,是挺偏远荒蛮的。被贬永州的柳宗元,有点山野农夫的样子,茅舍旁栓着倔强而冒失的毛驴,篱畔的野草出没着黑质而白章的花蛇。他的心情一定很糟糕。从古至今,有几人能做到宠辱而不惊的?何况那么显赫的达官贵人。好在文人的优势在失势时真正显现出来了。寄情山水,柳宗元的眼睛立时明亮起来。《小石潭记》,全文仅193字,除去文末记述同游者的文字,实质只有167字,却写活了一溪水,画活了一潭鱼。那溪如鸣佩环,隔着缜密的竹林,老远就能听到其清脆悦耳的声响。汪积成潭,水清至透明,甚至虚无:“鱼皆空游无所倚”。日光直透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为坻、为屿的石上,伴青树翠蔓的倩影摇曳。不着水字,水意淋漓。是写生式的,如同苏俄作家米普里什文写抒情小品,不是凭记忆,而是像画家写生一样,铺纸在潮湿的树桩、光滑的石头上,照着自然界的模样,“在春天口授下写的”。也是写意的,如中国画。顾恺之论画事时说:以形写神。柳先生文中之形色,是描摹自然之形色,又非自然之形色。其情致之清超乎世俗,其意境之远逶迤笔外。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借景抒情:“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人联想到他北望故园,独钓寒江雪时的凄怆心境与感伤情怀。人活着,能看透世事的不多,能看透自己的更少见。能在一杯酒中沉醉,是一种超脱;能为一汪水感动,也算是一种幸福。

早几年,曾读过著名画家吴冠中画的一幅《观鱼》,画中的池潭群鱼信游,光影婆娑,笔墨技法无以挑剔,只是构图稍显局促,少些意境,尤其画亭上拥挤不堪的观鱼人,似乎粘了些粉气。文有文的不足,画有画的局限。像柳河东先生这样笔致优美、诗情画意兼备的文章,古来也不多见。年前游湖南,未得机会到永州拜会小石潭,甚觉遗憾,稍可弥补的是,在张家界武陵源见到了类似的溪和潭。据说,是吴冠中先生最早发现张家界的秀美风光,才使得这处深藏闺中无人识的人间胜境远播海内外。南国有嘉木,潇湘多才子。凤凰城的沈从文写尽了湘西风土人情,惟独不见永州的山水风物,也许是因为前人柳宗元捷足先登的缘故?喜欢食蚕豆豉和蕨菜的湘籍画家黄永玉,对湘西北的张家界钟爱有加,但不知他画过湘南永州的小石潭没有?难以逾越的不是山水,是古人创造的艺术高度。

一千二百年前那潭中的鱼可能已成为化石,而那水还活着,在文字的河床汩汩流淌。

(节选自《散文》2007年第7期,有删改)

19.小题1:阅读全文,说说“那水还活着,在文字的河床汩汩流淌”一句的含义。(4分)

答:

20.  小题2:作者而今重新品味柳河东的文章时,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请写出其感受的具体内容。(4分)

答:

21.  小题3:文章以浓墨重彩详写吴冠中《观鱼》画面的内容,和其他画家作家未能涉笔小石潭,其用意是什么?(5分)

答:

22. 小题4: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的主旨,谈谈你对超脱和幸福的理解。(5分)

答:

考点:现代文阅读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工程项目后评价的管理效果评价内容不包括()。

A.项目经济效益实现能力

B.项目内部利益协调能力

C.项目组织结构形式

D.项目内部沟通交流机制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如图所示,A、B两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关于B物体受力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物体可能受三个力,也可能受四个力

B.B物体一定受到四个力

C.B物体必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作用

D.B物体可能不受地面的支持力作用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下列关于品德修养与德育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德育属于品德修养范畴

B.品德修养与德育同义

C.德育是个人进行品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

D.个人进行品德修养是德育的前提和基础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不支持特殊符号的输入。()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其接地故障持续时间不大于()。

A.5s

B.10s

C.15s

D.20s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