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题。 莫斯科郊外的蜡烛 包利民 那是一个极黑极冷的夜晚,枪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题。

莫斯科郊外的蜡烛

包利民

那是一个极黑极冷的夜晚,枪炮的轰鸣声渐渐地平静下来。上士克利特丢掉手中的枪,右手紧按住痛得钻心的左臂,身上无处不疼,他望着远处在黑暗中矗立着的莫斯科城发呆。

这是1941年的冬天,德军在苏联本土的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上士克利特和他的同伴们多次在莫斯科城外被击溃,挣扎在死亡的边缘。

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与寂静,克利特收回目光,发现那些被炮火点燃的荒草和树木,不知何时已经熄灭。身边没有任何生命气息,处处都是同伴冰冷的尸体。

他讨厌这场战争,当初也是被迫当兵,此刻他万念俱灰,踉踉跄跄地向前走,毫无目的。不知走了多久,走了多远,全身都已冻透,淌出的血也凝成了冰。就在他准备给自己一枪时,远处有一簇微微的火光一闪,他揉了揉眼睛,是的,确实是有一点极小的火光!在跳跃。

他精神一振,奋力向那边走去。

原来是一片墓园,在一座坟前,一支蜡烛正在静静地燃烧着。他快步上前,扑倒在蜡烛旁,烛光猛地摇曳了一下。他抬起脸来,那烛光忽然就映得心里暖暖的,令他想要落泪。这无边的黑暗吞噬不了一支蜡烛的微光,极度的冰冷冻结不住一支蜡烛的火焰。他的心猛烈地燃烧起来,重新充满希望与力量。他在烛光中仔细辨认着墓碑上的一行字:尼·科拉夫之墓,然后起身,大步向远处更深的黑暗走去。

20年之后,克利特已成为西德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他常常会回想起那荒唐的战争生涯,想起自己九死一生地逃回国内,想起莫斯科郊外的那支蜡烛!如果没有那支蜡烛,他的生命早就冻结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他一直牢记着那个名字,尼·科拉夫!

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人于战乱的夜里在他坟前点燃蜡烛?

带着诸多的疑问,他重又踏上了苏联的土地。

终于,克利特在一个烈士陵园中中找到了尼·科拉夫的墓。坟前,无数被燃过的蜡烛痕迹留在那里。他向陵园的看守者打听尼·科拉夫的情况,那人告诉克利特,每个周日都会有人送很多蜡烛来,嘱他晚上的时候在科拉夫的坟前点亮。

那个周日,克利特遇见了送蜡烛的人,从而也终于得知了尼·科拉夫的故事。

尼·科拉夫是莫斯科城内的一个普通工人,在莫斯科最艰难凶险的日子里,德军的飞机经常来轰炸。于是一到夜里,几乎所有的房子里都不点灯,怕给敌机以轰炸的目标。可是,莫斯科并不是完全黑暗的,至少有一所房子里还亮着灯,那就是科拉夫的家。

科拉夫当时36岁,未成家,单身一人住在城西的一座平房里。每个夜里,他都要点燃蜡烛,感觉被昏黄的光亮包围,即使睡着了,他也要让蜡烛燃着。虽然当时物资奇缺,但蜡烛可以买到,所以科拉夫就储备了许多蜡烛,用以照亮整个房间。邻居们都劝他,说他这样做很不理智,很危险,他却说:“莫斯科不会是永远的黑暗,就算在这最艰难的时候,我也要为它亮起哪怕最微弱的一缕光!”

终于,在一个夜里,敌机扔下的一枚炸弹击中了科拉夫的房子,他也因此殉难,他的家那一夜燃烧成莫斯科最亮的地方。当他的事迹传遍全城,所有的人都被感动都被震动,每个夜里,千家万户都亮了起来,闪耀着蜡烛的光芒。科拉夫被人们葬在荒僻的东郊,而且常有人在夜里潜出城去,在他坟前点起一支蜡烛。

克利特回国以后,将这个故事讲传播开来。从此以后每个晚上,克利特都会在窗前点亮一支蜡烛,直到它燃烧起一个个崭新的黎明来到!

(摘自《中国青年》2008年第21期,有删改)

16.小题1:小说第①-③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7.小题2:上士克利特为什么在20年后仍然牢记着莫斯科郊外的那支蜡烛?(3分)

答:                                                                 

18.小题3:小说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19.小题4:“蜡烛”在小说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                                                                 

考点:现代文阅读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正起到这种制衡器的作用。

②但如果没有制衡器,没有变速和导向系统,动力系统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③科学及其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④制衡系统失灵,动力系统越完善,越可能出现灾难。

⑤如果将社会比作一辆行进的机车,科学精神及其在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则起着发动机的作用。

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存与互补,才会保证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全面进步。

⑦如果发动机的动力不大,则机车很难快速行驶。

A.⑤⑦③②①④⑥

B.③⑤⑦②④①⑥

C.④①⑥⑤⑦③②

D.⑥③⑤⑦①②④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光合作用

B.海水晒盐

C.风力发电

D.冰川融化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某公司的经营部门实际产出为3000个单位,设计能力为4000个单位,最大生产能力为5000个单位。那么,该部门的生产能力应用率是:

A.75%。
B.80%。
C.125%。
D.167%。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

A.收益最大化

B.风险最小化

C.公平原则

D.长期投资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肛周脓肿中医辨证论治,透脓散适用于(),青蒿鳖甲汤适用于()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