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虚心交友,审慎择友 由于朋友能够在学问上相互切磋,在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问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虚心交友,审慎择友

由于朋友能够在学问上相互切磋,在品德上相互砥砺,在事业上相互支持,我国古代有见识的学者常能突破长幼、“贵贱”等的限制,广泛地结交朋友。

在封建社会,长幼之分是严格的。但是善于取友的人却能置年龄的悬殊于不顾,于是就有所谓“忘年交”。如三国时的孔融与祢衡就是“忘年交”。那时孔融已年届“不惑”,而祢衡年方“弱冠”。孔融感到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跞”,便引为知已。

在封建社会,“贵贱”之分是严格的。但是善于取友的人却能置“贵贱”悬殊于不顾。如后汉时蔡邕之交王粲就是这样。蔡邕当时才学显著,贵重朝廷,有名的学者常常要他家里聚会;门前常常是车如流水马如龙,把整个巷子都填满了。他听到王粲在门口,就慌忙倒屣出迎。王粲走进来,原来是一位年纪很轻、衣着寒伧的小伙子。在座的宾客都很惊奇。这时,蔡邕郑重地向大家介绍说:“这位朋友有杰出的才能,我不如他。”

凡是善于取友的古代学者,没有不是抱着虚心的态度的。有一次,顾炎武到了济南,在街上闲逛,偶尔听到有人在谈《仪礼》,引起他的注意,不自觉地停下来听。只听得那人侃侃而谈,见解精辟,条理清楚。他大为惊奇,赶紧向别人打听这人的身世。从旁人的介绍中,顾炎武知道他是当地的一位塾师,名叫张尔歧;他的父亲被清兵杀害,他怀着亡明之恨和丧父之痛,立志不做官,精研学问,有很深的造诣。于是,第二天一早,顾炎武就登门去拜访他,同他讨论《仪礼》,谈得十分投机,真是“相见恨晚”。于是,两人便成了亲密的朋友。后来,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到有关《仪礼》的问题时,便采用了张尔歧的意见。

我国古代学者认为,交友不仅要广取,而且要审慎,也就是说,不仅要有取友的虚心态度,而且要有择友的正确标准。墨子把交友比作染丝,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已为五色,故染不可不慎也。”孔子也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入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什么是古代学者心中的正确的择友标准呢?《论语》上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直”是正直,“谅”是信实,“多闻”是见闻广博,同这样的人交友,便不益了。“便辟”是谄媚奉承,“善柔”是当面恭维、背后毁谤,“便佞”是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同这样的人交友,便有害了。“友直、友谅、友多闻”,这代表了古代学者理想的择友标准。

摘自吴天石《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

小题1:这篇文章中,⑴作者介绍了古代学者广泛地结交朋友的哪些正确作法?⑵他们的择友标准是什么?(4分)

答: ⑴                                                                   

                                                                         

小题2:这篇文章中,⑴作者引了墨子和孔子和话,其要点各是什么?⑵作者引墨子和孔子的话,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分)

答: ⑴                                                                  

                                                                        

小题3:文章第四段开头用了两个“不仅······而且······”的句子,试分析这两个“不仅”和“而且”后面的内容与前后文章的联系。(3分)

答: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3分)

A.三国时,孔融已经四十岁,而祢衡只有二十岁,孔融认为祢衡品质坚贞信实,才能超过常人,因而引为知已,结为“忘年交”。

B.顾炎武是爱国学者,他知道张尔歧被清兵杀害怀有亡明之恨和丧父之痛后,就登门拜访,并将其引为亲密朋友。

C.后汉蔡邕才学显著,受宠于朝廷,当时有名的学者都到他家聚会,他家门前常常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连衣着寒伧年纪轻轻的一个小伙子王粲也慕名而来。

D.古代学者认为同正直、信实、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同那些谄媚奉承、当面恭维背后毁谤、夸夸其谈而华而不实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E、“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此语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个意思,都强调不好的环境里是不会有好人的,所以“君子降慎其所处”。

考点:现代文阅读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为了解某机关单位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情况,某医院组织人员对该人群每一个人连续3天测量上午8~10点的血压,三次测量结果的均值当作其血压通常值。结果在368人中,收缩压异常者13人,舒张压异常者8人,两者均异常者4人。

该机关单位人群高血压的()

A.发病率6.8%

B.罹患率6.8%

C.发病专率6.8%

D.患病专率6.8%

E.患病率6.8%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血小板增多见于

A.脾功能亢进
B.溶血性贫血
C.放射病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DIC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                            ;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                    和                        
2.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案例五:冯老先生现年78岁,和老伴相依为命,膝下有三个孩子,冯老大、冯老二、冯老三。冯老二三年前因为车祸去世,留下两个儿子冯枫与冯强。冯老先生感到自己身体日渐虚弱,决定通过遗嘱分配自己的遗产。他先后留下两份遗嘱,第一份自书遗嘱将二老居住的价值40万的房屋留给大儿子.并由大儿子赡养老伴。第二份代书遗嘱将家中全部存款20万元平均分配给二儿媳妇和冯老三。2009年l2月30日,冯老先生突发脑溢血,被送往医院抢救,在治疗期间冯老先生曾一度清醒,并留下口头遗嘱,将自己的全部遗产留给老伴。对此医院的医生与护士均可证明。后冯先生因抢救无效死亡。

根据案例五,请回答回答88~95题:

冯老先生的口头遗嘱()。

A.有效,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处理财产

B.有效,有医生和护士作为见证人

C.无效,因为遗产已经通过自书和代书遗嘱分配

D.无效,因为没有指定见证人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检修中如需()时,必须遵守下列各项:①只准在一个负责人的指挥下,进行转动工作,转动前须通知附近的人员;②如用吊车转动转子时,不准站立在拉紧的钢丝绳的对面;③如需站在汽缸水平接合面用手转动转子,不准戴线手套,鞋底必须擦干净。开始转动前,应先站稳,脚趾不准伸出汽缸接合面。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