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是指:______.常见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有______,_

题型:填空题

问题:

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是指:______.常见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题型:填空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22家乳制品“黑名单”后,有企业对外发布消息说,自己产品中的三聚氰胺含量低于“相关安全标准”,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危害。民众很容易以为三聚氰胺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只要低于安全标准便可高枕无忧。三聚氰胺(melamine)是一种含氮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在民间俗称叫“蛋白精”。这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途是与醛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是用来生产塑料的,也是涂料、造纸、纺织、皮革、电器等不可缺少的原料。按理说,用来生产塑料的优质原料不在少数,唯独三聚氰胺与“蛋白”扯上了关系,还被不法分子加进乳制品中,其中自有原因。

由于蛋白质不容易提取,一般根据其主要成分——氮的含量来推算蛋白质含量。目前被定为国家标准的是凯氏定氮法,原理很简单:蛋白质含有氮元素,用强酸处理样品,让蛋白质中的氮元素释放出来,测定氮的含量,就可以算出蛋白质含量。牛奶蛋白质的含氮率约16%,根据国家标准,把测出的氮含量乘以1.38,就是蛋白质含量。三聚氰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含氮量高达66%,只要往原奶中掺入少量三聚氰胺,原奶的蛋白质含量都会“显著提高”,这便是其“蛋白精”之称的由来。

三聚氰胺含氮量高、低毒的特点,长期游离于人们的视线之外。“结石婴儿”又是怎么形成的呢?纯的三聚氰胺毒性轻微,但由于加工过程中的原因,使得三聚氰胺中常常混有三聚氰酸,两者紧密结合成不溶于水的网格结构。人体摄入后由于胃酸的作用,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分离,通过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并最终进入肾脏。在肾细胞中,两者再次结合、沉积形成结石,堵塞肾小管,最终造成肾衰竭。对于体型较大的动物和成人,由于代谢能力强,经常喝水,结石不容易形成。但宠物及婴儿的肾脏体积小,很容易受到结石伤害。

国家质检总局在完成婴幼儿奶粉专项监督检查后,又紧急开展了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18日发布的检查结果显示,市场上绝大部分液态奶是安全的,部分“问题液态奶”的三聚氰胺含量普遍在10毫克/公升以下。据医学专家介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欧洲食品安全局和中国卫生部门,均对人体摄入三聚氰胺的安全限量进行了科学评估: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食用上述三聚氰胺含量的液态奶,如每天不超过两公升(大约为8袋),对人体就是安全的。到目前为止,未发现由于食用液态奶导致泌尿系统结石的成人病例。

小题1:下列对“三聚氰胺”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它是一种含氮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在民间俗称叫”蛋白精”。

B.它是生产涂料、造纸、纺织、皮革、电器等不可缺少的原料。

C.它是一种可以添加到牛奶原液中,用来提高蛋白含量的食品添加剂。

D.它的主要用途是与醛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用来生产塑料的。小题2:下列选项对三聚氰胺形成结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聚氰胺的网格结构紧密,从而造成了肾小管堵塞,造成了结石。

B.宠物及婴儿的体型小,代谢能力小,喝水量少,很容易形成结石,造成肾衰竭。

C.加工后的三聚氰胺常混有三聚氰酸,不易溶于水,它们在肾细胞中再结合形成结石。

D.胃酸分离了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小肠吸收它们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肾脏,造成结石。小题3:根据原文的意思,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聚氰胺的蛋白质含量高达66%,它被不法分子加进乳制品中是为了提高乳制品的蛋白质含量,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蛋白精”。

B.体型较大的动物和成人,由于代谢能力强,经常喝水,所以不会因为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液态奶而导致泌尿系统结石。

C.18日发布的检测结果表示,市场上绝大部分液态奶是安全的,部分“问题液态奶”的三聚氰胺含量普遍在10毫克/公升左右。

D.根据人体摄入三聚氰胺的安全限量的科学评估: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食用“问题液态奶”每天不超过两公升(大约为8袋),人体就是安全的。

题型:填空题

同学们,围绕太阳的九颗大行星中,冥王星离太阳最远,平均距离约五十九亿四千六百万千米,这个数写做______,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______千米.

题型:填空题

在注浆控制中,一般盾构直径大,或在冲击黏性土和砂质土中掘进,多采用()注浆。

A.二次

B.后方

C.即时

D.同步

题型:填空题

某项目设计生产能力8000件,项目年固定成本28万元,每件产品的销售价格260元,销售税金40元,可变成本110元,则该项目的盈亏平衡点为( )件。

A.682.9
B.848.5
C.1473.7
D.2545.5

题型:填空题

()文件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干部退休制度的正式确立。

A.中发【1982】13号

B.国发【1978】104号

C.国发【1980】253号

D.国发【1982】62号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