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泣血的杜鹃 ①《红楼梦》是一首诗,一首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问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泣血的杜鹃

①《红楼梦》是一首诗,一首酝酿、积累了数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学大师最终写就的瑰丽而凄怨的诗篇。随着诗篇末尾宿命般的残缺与悲剧的落幕,天地似为之易色,草木亦为之同悲,一个经历了繁华与苦难、坎坷与艰辛的伟大心灵发出了余韵悠悠的沉重叹息。在《红楼梦》中,作者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才华与诗情画意,以杜宇啼血般的笔调和珠圆玉润的辞句,精心结撰了一个艺术世界,在这里,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基因,流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节奏旋律和精神气韵。

②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再一次感受和审视黛玉形象时,黛玉已然不单纯是一位美丽多情、敏感善良、富于诗人气质与才情的少女形象,也不仅仅是揭示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某种本质与规律的典型,而是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厚重负荷的一个永恒的诗性象征,一种富于典型意义的审美境界,从这一形象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许多文士淡淡的背影。 

③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精神传统的传承者与批判者,我们是以特殊的心境来感受和面对黛玉形象,感受她和她的创造者所感受到的一切的。实际上,当我们面对和审视这一形象时,我们也是在面对和审视我们自己的心性,面对和审视从古到今的中国诗人那心灵跋涉的漫漫长路及审美精神、审美实践的悠悠旅程。

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之下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似乎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看,全篇则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比起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

⑤《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鹃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鹃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

⑥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⑦《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将第一回中“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的《陶庵梦忆·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忏悔、反语、不平,有几分无奈、自嘲、自傲。“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选自红学馆《黛玉形象:中国古典诗史最后的象征者》,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是一首酝酿、积累了数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学大师最终写就的瑰丽而凄怨的诗篇,黛玉则是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厚重负荷的一个永恒的诗性象征。

B.“离恨天”“灌愁海”等名目、“元”“迎”“探”“惜”的谐音、“绛珠”“紫鹃”的寓意都证明《红楼梦》是一曲悲歌。

C.林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力,足可见出她的内心有许多哀怨不平之气。

D.林黛玉是曹雪芹半生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写林黛玉,无非就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E.当我们面对和审视林黛玉这一形象时,也是面对和审视从古到今的中国诗人心灵跋涉的漫漫长路及审美精神、审美实践的悠悠旅程。

小题2:联系全文,泣血的杜鹃指的是谁?为什么?(6分)

小题3:根据文意,说说你对“忧世乐天”内容的理解。(6分)

小题4:作者说《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你怎么看,联系全文谈谈自己的观点。(8分)

考点:现代文阅读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以下哪项应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

A.有肝炎史10余年

B.上腹痛伴呕吐咖啡样物

C.蜘蛛痣

D.脾大

E.移动性浊音阳性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调制解调器(Modem)是电话拨号上网的主要硬件设备,它的作用是______。

A.将计算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调制成模拟信号,以便发送

B.将输入的模拟信号调制成计算机的数字信号,以便接收

C.将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进行调制和解调,以便计算机发送和接收

D.为了拨号上网时,上网和接收电话两不误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我市很多地方都砍掉当地原有的树林,而改造成速生林,当速生林长大后又重新被砍伐,我们可能面临下列什么问题?(  )

A.水土流失

B.树种单一

C.生态系统稳定性差

D.以上都可以发生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最有价值的试验是

A.血浆(清)皮质醇测定

B.血浆ACTH测定

C.ACTH兴奋试验

D.尿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

E.尿17-酮皮质类固醇测定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短文
新技术将迫使我们作出这样的变化,因为这种技术是学习的技术,而非教学的技术。40年前加拿大人马歇尔·麦克卢汉首先提出,改变中世纪大学的并不是文艺复兴运动,而是印刷书籍的出现。麦克卢汉那句有名的名言“媒介就是信息”未免有些夸大其辞。但是“媒介”确实意味着什么信息可以被输出与接收。同样重要的是,媒介也决定了什么信息不能被输出与接收。媒介正在迅速变化之中,正像印刷书籍成为15世纪的教育的“高科技”一样,在20世纪中,计算机、电视、录像带已成为教育中的高科技。因此,新技术将不可避免地为学校与学习方式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印刷书籍遭到了15、16世纪学校校长的顽强抵制。这种抵制直到17世纪初,耶稣会教士和科梅纽斯创立了使用印刷书籍的学校后才停止。但印刷书籍从一开始就迫使学校在教学方式上作出根本性的改变。在此之前,学习的唯一方法是含辛茹苦地抄录原稿或是专心倾听讲座和背诵。突然之间,人们可以通过阅读来学习了。今天,我们正处于类似于技术革命的初期,而这场技术革命的势头更大。电子计算机与印刷书籍相比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对儿童来说尤其如此。计算机具有无限的耐心,无论使用者出了多少差错,计算机总能再作一次尝试,听命于学习者的计算机是任何一个课堂里的教师都无法比拟的。在繁忙的教室中,教师不可能单独给每个学生以时间。相比之下,无论使用者是一个聪明、愚笨或中等的学生,无论他想学的课程是容易还是难,无论他想学新知识还是温习,计算机总是随叫随到。与印刷书籍不同的是,计算机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令人兴趣盎然。
还有电视以及由此而来的一整套直观教学方法。一个30秒钟的电视商业广告所使用的教育方法要胜过老师在一个月内所使用的各种教学。电视商业广告所宣传的主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它所表明的技巧、专业性和说服力。因此,今天带着某种期待走进学校的儿童注定要感到沮丧和失望。他们期待着一种超越大多数教师力所能及的教学水平。学校将被迫使用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电视、电影、录像带和录音带。教师将更多的扮演监督者与辅导者的角色—可能更像几百年前中世纪学校的教师,教师的工作将是帮助、引导、举例和鼓励学生,而不是以教授课程为主。
印刷书籍在西方引发了一次空前绝后的热爱知识的浪潮,它使得社会各界人士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与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进行学习,它还能使那些被距离和地理隔开的人一起学习。在西方,产生“学问”的决定性事件并不是“重新发现古代”—古代从未消失过,而是印刷书籍的新技术。计算机与新技术会再次激发人们热爱学习吗如果你看到那些七、八岁的孩子花1个小时在计算机上做一个数学程序以及更小的孩子在观看“芝麻街”电视节目时,你就会感到引发这场革命的弹药正处于积累过程之中。即使学校竭力压制这一趋势,由新技术带来的学习的乐趣仍会产生巨大影响。在美国与日本,越来越多的学校在经过30年的对新技术的顽强抵制之后,开始热衷于使用新技术,把新技术充实到教学方法之中,并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是受教育的实质所在。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下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中出现的“它”均指代印刷书籍

B.计算机与新技术会激发人们热爱学习

C.在发达国家,有些学校把新技术应用到了教学中

D.计算机与新技术引发了一次空前绝后的热爱学习的浪潮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