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抉择”一度是网络流行语。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抉择”问题比比皆是。阅读下

题型:材料题

问题:

“艰难的抉择”一度是网络流行语。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抉择”问题比比皆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于公是望!

——曾国藩《复李少茎中丞》

材料二 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材料三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那根稻草。但是他们不帮助我。他们只顾自己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孙中山集外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曾国藩抉择了什么?据所学知识指出,迫使他做出这一抉择原因的主要史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粱启超的抉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抓住“苏俄这根稻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上述历史人物作出不同抉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洋务运动“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题型:材料题

Ⅲ度烧伤的组织学划分指()

A.表皮全层+真皮 * * 层

B.表皮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生发层

C.表皮角质层+透明层十颗粒层+棘层

D.表皮全层+真皮 * * 层+真皮 * * 层以下的真皮

E.表皮全层+真皮 * * 层+真皮 * * 层以下的真皮+真皮的附件

题型:材料题

患者,女,31岁,患者近5个月来,经后1至2天,小腹隐痛喜按,阴部空坠不月经病69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心悸,舌淡,脉细无力

(假设信息)若患者伴腰酸不适可酌加()

A.杜仲、川断

B.菟丝子、桑寄生

C.巴戟天、杜仲

D.菟丝子、杜仲

E.柴胡、升麻

题型:材料题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个人异议申请的()个工作日内将异议申请转交征信服务中心。

A.1

B.2

C.3

D.5

题型:材料题

除()汽车库外,I类汽车库、修车库,Il类地下、半地下汽车库、修车厍等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A.敞开式

B.复式

C.独立式

D.封闭式

题型:材料题

应急车辆维修前要(请示),待批准后再修理。维修后由驾驶员填写《机动应急通信车维修记录表》。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