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科技说明文,完成小题。(14分) 在海底装上“眼睛” ——地球系统的第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问题:

阅读下面的科技说明文,完成小题。(14分)

在海底装上“眼睛”

——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科学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其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迄今为止,人类“入地”的能力仍然远逊于“上天”。海底是最贴近地球深部的去处,从海底“第三个平台”观测地球,将揭示地球系统“运作”之谜。

建设中的海底观测系统,是通向新突破的捷径,作为新开的领域,各国都处在起步阶段。中国,正经历着数百年不遇的良机。

假如把地面与海面看作地球科学的第一个观测平台,把空中的遥测遥感看作第二个观测平台,那么新世纪在海底建立的,将是第三个观测平台。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部不断扩展视野的历史。古人没有想到海洋有这么大,15世纪重新发现的“托勒密地图”上并没有太平洋,以为欧洲航海西行到亚洲并不遥远,否则哥伦布也许不敢冒这个险。当然更不会知道海底的地形起伏,会比陆地的高山深谷还大,这要等到20世纪中期,有了声波测深技术才能发现。现在我们知道,海水比河水多百万倍,海洋的平均水深3800米。隔了厚层的水,人类对深海海底的了解,还不如月亮和火星表面。而地球深处“地幔”里的水,又比地球表面的海水多许多倍。

人类视域的突变发生在17世纪: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看到了细胞,看到了微生物;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行星,提出了“日心说”,导致“哥白尼革命”。又一次突变发生在20世纪:航天技术使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开始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将地球上种种现象连结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导致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被喻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

这次“革命”对地球科学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浩瀚的大洋。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大都是19世纪晚期以来通过航海从船上取得,这种星星点点、断断续续的观测,带来了许多错觉和误会。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测量海底地形的办法还是用绳子系上重锤抛到海底,用绳子的长度测算水深,如此得来的测点寥若晨星,绘在图上当然只能说明海底平坦,地形单调。再如船上用温度计测量海水表层,只能测了上一点再测下一点,永远也画不出一张同时的海洋温度图来。20世纪出现的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开辟了全新的对地观测系统,能够获取全球性的和动态性的图景。同时得到的不仅有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有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

但是遥感技术的主要观测对象在于地面与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力。隔了千百米厚的水层,遥感技术难以达到大洋海底。现在要问:能不能换一个视角,不要老是从海面看海底?可不可以从海底看海面,把观测平台放到海底去?

小题1:请简要概括建设海底观测平台的意义。(4分)

小题2:综观全文,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分)

小题3:根据文义,你认为建设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能否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6分)

考点:现代文阅读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犯罪主体可以是司法工作人员以外的人的犯罪是( )

A.私放在押人员罪

B.虐待被监管人罪

C.报复陷害罪

D.刑讯逼供罪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简述植物叶片水势的日变化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核战争将导致漫长的“核冬季”包围地球这种科学预测是不可相信的。大气科学家和天气专家无法可靠而准确地预测明天的天气,而核爆炸对本地和世界范围大气情况的影响一定遵循那些控制着日常天气变化的规律。如果天气无法用目前的知识预测,那么核冬季这一假设用目前的知识也不能预测。 下面哪一项如果正确,将最严重地削弱论断“如果科学家无法准确地预测日常天气,他们对‘核冬季’的预测也不可信”

A.核冬季的科学理论使用的是那些预报日常天气的人可以得到的数据。

B.科学家对核冬季的预测只能是凭空构想的,因为这些预测无法通过不造成伤害的实验加以证实。

C.天气预报人员通常不坚持说他们的预测不会出错。

D.对灾难性的自然事件,如火山爆发、地震所做的科学预测比日常天气预测的可信度要低。

E.核冬季这一科学理论与剧烈的天气变化而非日常天气变化相关。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是前方150m处铁路道口标志。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患者,女,20岁,咳喘,咯痰,色黄质稠,舌红苔黄,脉滑数,宜首选()

A.钩藤

B.蜈蚣

C.天麻

D.僵蚕

E.地龙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