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 Air is all around us. At the time

题型:阅读理解

问题:

阅读理解。

     Air is all around us. At the time we are born, air is around us everywhere (任何地方). We live in air.

     All living things need air. Living things cannot live without(没有) air. We can go without food or

water for a few days, but we can't live a few minutes without air. We take in air. When we are working,

we need more air. When we are sleeping, we need less air.

     We live in air but we cannot see it. We can only feel it. We can feel it when it is moving. Moving air

is called wind. How can you make air move? Here is one way. Take an open book in your hands in

front of your face. Close it quickly. What can you feel? It is air.

1.Where is air?

A. It's on the table.

B. It's all around us.

C. It's near us.

D. It's not here.

2. What do all living thing need?

A. Wind.

B. Clothes.

C. Air.

D. Food.

3. Moving air is called           .

A. wind

B. rain

C. snow

D. cloud

4. When do we need more air?

A. Sleeping.

B. Sitting.

C. Working.

D. Standing.

5. What does the word "less" in the passage mean?

A. 多于

B. 少量

C. 没有

D. 更多

考点:日常生活类阅读
题型:阅读理解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分子量为72,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8∶3∶6,该有机物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   )
A.消去反应B.水解反应C.加成反应D.取代反应
题型:阅读理解

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温 * * * * 在与网民的交流中明确表示2011年要上调个税起征点。上调个税起征点(  )

①能减轻工薪阶层税负

②使各阶层的生活福利都得到改善

③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④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消除收入差距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题型:阅读理解

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 * * 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可知会议议题侧重于

A.去殖民化

B.政治中立

C.经济独立

D.区域集团化

题型:阅读理解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衣食住行、水电气暖、邮政、文体娱乐设施、教育、治安、交通、社会保障……有谁的生活能够离开这些琐碎但又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些公 * * 品和服务由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生产和提供,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作为公共服务的接受者,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亲身感知到的公共服务的结果和水平是什么感受和评价在数量上是否充足,质量是否满意,服务方式和结果是否有效率,价格又是否合理这些评价都可以从老百姓在公共服务中的表情和评价中找到答案,因为只有人民满意了,才算数。《2005年度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公共服务的生动而详细的图卷,该指数从普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主观感受出发,对当前中国的各项公共服务在数量、质量、效率以及价格等多方面的现况进行公众满意度的量化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国公共服务水平并不令人乐观,总体得分为63.16分,刚刚达到及格线。各项公共服务指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基础教育76.13分、公共交通71.95分、医疗卫生67.48分、公共安全67.31分、公共事业66.46分、环卫治理63.56分、农业生产服务57.99分、就业服务45.82分、社会保障43.89分。该项调查于2005年10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城镇地区)和整群抽样方式(农村地区),针对中国公共服务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和评估。本次调查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南通8个城市以及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7个小城镇及其周边农村地区的共4128名16~60岁常住居民。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2.98%。
通过调查我们欣喜地发现,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建设,我国的公共服务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良好的成果,比如,本次调查发现,我国居民的公共安全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我国水电气暖等公共事业的覆盖面较广,在缴费的便利性、服务的专业性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带给老百姓更多的笑脸和满意。但同时我们注意到,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以下我们将细数中国公共服务欢笑外的五种哭笑表情。
表情一:堵车路上太无奈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然而路宽不宽,建设得好不好,通畅不通畅,指示清晰不清晰,则每条路不尽相同,每个地区的路况水平也有高低之分。“公共交通”的调查评估显示,我国的道路状况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在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道路畅通问题是最让城市居民头疼的,该项指标得分最低(62.15分),刚刚超过及格线。有三成多的城市居民(32.2%)对此表示不满,该比例明显高于对道路状况其他几个指标的评价,而成为城市道路建设的软肋。

图1 城镇地区道路状况各项指标得分比较(分)
资料来源:《2005年度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
本次调查显示,目前城镇居民的日常通勤工具仍以公共交通工具为主,公交车通勤使用率达到22.8%,其次依次为出租车(4.6%)和地铁轻轨(3.5%)。
在城市中,以公共汽车为主要通勤工具的受访者,平均每人每天花费在车上的单程时间为39.3分钟,最多的甚至达到180分钟,如果以一天上下班的双程计算,城市居民每人每天要在公共汽车上待上78.6分钟。而小城镇居民的单程平均时间仅为19.1分钟,明显低于城市居民。城市和小城镇居民每人每天能够忍耐的公交车单程平均时间分别为57.89分钟和40.35分钟。
使用公交车效率来进行城镇公交车的服务效率(Ratio of Bus Efficiency)的比较,结果发现,城市公交车效率明显较低,仅为32.1%,明显低于小城镇的52.6%。

注:
城市公交车效率=(57.89-39.31) /57.89=32.1%
小城镇公交车效率=(40.35-19.12) /40.35=52.6%
研究人员认为,城市和小城镇在这方面差别显著,主要和我国的城镇之间的大小规模以及道路规划与畅通程度的差异有关。很多大城市工作和居住区相距较远,同时又因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经常出现堵车,车行缓慢等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每天花费在通勤路途上的时间,从而影响了公交车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研究人员建议,在未来城市交通改造和建设中,应该加大道路规划改造,加强交通管理,疏导道路交通,可以考虑增加快速公交通道等方法,从而彻底解决城镇“塞车”的难题,努力提高城市地区的公交车效率,使公交系统的服务达到最优良的状态。
表情二:找厕所急死人
出门在外,产生内急,可是却苦于找不到公厕,急不可忍,你也许也曾经历过这样的窘境。本次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总体状况较为落后,其中,公共厕所的评价不及格(57.22分),最令人担忧。从全国范围看,公共厕所在数量、卫生条件、设施和收费各方面情况都比较差,徘徊在及格线以下。对公厕数量和卫生条件表示不满意的人群比例超过三成(33.3%、33.9%),分别有29.7%和28.8%的人对公厕的设施和收费状况持否定的评价。

图2 中国公众对公共基础设施(包括街头公用电话和公共厕所)的满意度评价(分)
资料来源:<<2005年度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

表情三:业余生活太单调
“在您居住地附近分别是否可以方便地找到图书馆,影院、音乐厅、剧院,体育健身设施和公园”本次调查中,受访者面对这样的问题说“不”的比例并不低。“文体娱设施建设”指标的全国得分仅为48.08分,该结果凸现,相对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体娱服务需求,我国文体娱乐设施和资源的建设仍处于大量缺失状态。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62.9%的农村居民感到“当地可供老百姓选择的文体娱乐设施资源”并不丰富,该比例是城市和小城镇的两倍左右。

图3 当地可供老百姓选择的文化体育娱乐生活资源丰富吗(%)
资料来源:《2005年度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

具体来看,农村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影院、音乐厅、剧院,体育健身场所资源的提供都严重匮乏,这几项指标的得分均未达标(24.89分、42.08分和41.65分),得分之低触目惊心。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它在农村的普及率仅为5.9%,90.3%的农村居民表示当地没有任何可借阅图书或音像的公共图书馆。当一种公共服务资源的可获得性都成为一种奢望的时候,再谈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则更是水中月、镜中花。由此可以想象,几乎一片空白的文化体育娱乐生活带给农村居民的是更为单调而乏味的业余生活,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成为公共服务水平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

图4 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文体娱乐服务水平比较(分)
资料来源:《2005年度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

表情四:社会保障缺口大且城乡发展失衡
据国家最近资料显示,“十五”期间,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资金规模成倍增加。但本次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全国得分为43.89分,老百姓对社会保障政策的了解认知度(41.8分)、落实程度(34.13分)以及对社会救济水平的评价(59.78分)都不令人乐观。和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情况更为严重,农村居民对社保的了解认知度和落实程度都明显更低(34.87分和28.39分),需要进一步关注。
表1 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社会保障服务水平比较(%)

城市得分小城镇得分农村得分全国总体得分
1.社保政策认知度56.9647.2034.8741.80
2.社保政策落实程度46.6238.8228.3934.13
3.社会救济60.8558.8259.5959.78
在社会保障落实程度的调查中发现,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健全,73%的人都拥有至少一项社会保障,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和社会统筹养老保险是最主要的两项,覆盖率分别为30%和40.48%;小城镇地区41%的人现在没有任何社会福利保障,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和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分别为17.45%和21.23%;人口众多而相对贫困的广大农村地区的情况则更令人担忧,有高达61.15%的人没有任何社会福利或保障,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仅为13.06%和1.93%。 表2 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目前享有的社会保障种类(%)
城市得分小城镇得分农村得分全国总体得分
没有任何社会福利保障26.1441.0661.15
农村医疗保险13.06
社会统筹医疗保险30.0617.458.66
社会统筹养老保险40.4821.237.13
自己或单位购买的商业人寿保险11.8612.954.56
自己或单位购买的商业医疗保险16.8115.093.77
农村养老保险1.93
社会统筹失业保险19.028.261.29
最低生活保障4.492.771.04
民政救济的保险1.832.740.62
住房公积金22.1810.570.50
注:此题为多重应答题,故应答之和大于百分之百。
资料来源:{2005年度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

表情五:就业压力大
有人说,大学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指男50岁以上、女40岁以上)以及农民工已经成为现在就业市场上的四大就业困难户。在就业服务体系中,技能、信息、培训和政策环境是支撑良好的人才市场的四大支柱。本次调查发现,我国当前的就业服务做得并不令人满意,全国总体得分45.82分,其中,就业信息交流和场所提供不足(38.71分)、就业培训缺乏(42.64分)和工作机会少(44.90分)是当前就业市场的主要瓶颈和障碍。在城乡比较中发现,就业服务的缺乏在农村的确表现得更为突出,66.6%的农村居民表示当地根本没有任何职业介绍的机构或场所,60.7%的人表示当地的各种招聘会不太多或根本没有,65%的人认为当地的就业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还非常不够(不太多或根本没有)。

图5 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就业服务情况比较(%)
资料来源:《2005年度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

研究人员认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将是我国公共服务加强建设、弥补不足、走向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因此政府以及相关公共部门需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以服务型政府为责任和义务,为老百姓生产和提供更为充足而又有效的公共服务,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满意的表情。
材料二:
从总体上看,现代预算制度的缺失、公共审计的不完善、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方面划分不合理,导致了为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投入不足、分配不公、效益不佳。在管理体制上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很多政府主管部门同时扮演着事业单位的资产所有者、政策制定者、付费者、监管者等多重角色。其根本缺陷是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政府多重角色之间存在严重利益冲突,妨碍了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和效率的改进。
目前,在科、教、文、卫、体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相关主管部门承担了相应的政策和管理职能,而另外众多职能部门参与登记、人事、财政经费拨付、价格等方面管理。尽管从表面上看来,在社会公共服务各领域都设立了相关的“负责”机构,但事实上,各主管部门的责任或者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合理的,“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非常普遍。僵化、交叉、不透明、不可问责的管理体制导致了目前公共服务出现的价格、质量、效率和覆盖不足等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公共服务的基本法律法规体系。但监管规则体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规则体系缺乏统一性,不同位阶和部门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地方法规与国家法规之间存在矛盾;第二,法规体系陈旧落后,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规则的执行机制不健全。首先,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过于密切的关系,使得监管规则很难得到有效执行;其次,政事不分还使得规则执行缺乏公平性,在很多领域存在基于部门、所有制或地区的歧视;第三,现有的司法体制和行政管理能力也制约了规则的执行能力。
在政府对公共服务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仍然发挥着主导甚至唯一的作用,包括行业协会、消费者保护群体、服务提供机构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如媒体的作用未得到有效调动。
一方面,政府在基础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财政保障不足,各级政府、各个管理部门、各类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职能和责任不清楚、不落实,没有建立政府内的有效监管机制。另一方面,过度的市场化以及滞后的监管体系建设导致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普遍存在价格高、质量差、效率低、服务供给不公平、腐败严重等问题,引起人民群众严重不满。
材料三:
2006年7月9日,在海口举行的“中国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与政府转型”国际研讨会上,350余名中外学者和政府官员,围绕“以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为目标加快推进政府转型”的主题,对中国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现状进行了热烈讨论。多数专家认为,中国政府转型、打造服务型政府面临着现实的需求,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亟待加强。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认为,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的矛唐与问题,尤其体现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他认为,中国公共需书将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增长期,为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新时期政府要扮演好两大角色:一是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二是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中国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白鸽表示,中国改革开放28年来,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社会需求的深刻变化,也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公 * * 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基本公 * * 品短缺的矛盾凸显。为解决公 * * 品供需矛盾,完善公共服务体制,必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
据了解,中国有63%的人口在农村,目前有1.4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流失、老人缺乏照料、子女缺乏教育等社会问题随之而来。赵白鸽认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中国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和完善的重点,必须通过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为广大农村和农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与产品,以更好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林家彬认为,当前中国公共服务供给存在政府职能缺位,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不合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大,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不能有效反映服务对象的需求偏好等问题。
他认为,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仍是经济建设型政府,一些本该由政府或者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公 * * 品被推向市场。因此,未来中国政府应当加快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化的步伐。
材料四: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11日在北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 * *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被明确列为到2020年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
对此,财政部长金人庆1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俄公共财政管理研讨会上明确表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将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以规范化为原则,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和制度保障。
分析人士指出,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和安排,明确了财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和任务,对于解决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平衡问题如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都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彭龙运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将加强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反映了中国的财政分配正在从过去的兼顾公平和效率、效率优先的思路转向兼顾公平和效率、公平和效率并重的思路。
他指出,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建设型财政发展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中国财政制度的转变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有着密切关系。他认为中国新一轮财政政策的重点将放在解决地区差距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上。
从1998年中国首次提出建设公共财政制度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在财政收入稳步增加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已经通过取消农业税、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在全国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以及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等多种渠道加大对农村和一些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
但由于中国收入分配存在失衡现象,导致一些困难群体不能充分享受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影响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指出,中国目前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中还带有“建设财政”的特点,公共财政支出被大量用于那些本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过高。因此,他建议必须加大中国公共财政支出中社会公共服务的比重。
对于缩小中国地区间存在的经济差距,彭龙运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加大对县乡基层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力求满足县乡贫困群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而在完备公共服务方面,则应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
2006年,财政部启动了一系列旨在加大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的重要举措,包括自西部开始逐步将中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区,同时将参加农民每人每年10元的补助标准提高到20元等。
财政部长金人庆表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将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他强调,今后将对财政支出实行有保有压的结构性调整,进一步减少直至退出对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严格控制并努力节约行政管理费等一般性开支。财政支出要进一步向农业倾斜,向教育、科学、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事业倾斜,向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

三、申论要求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公共服务存在的什么问题要求:分条做答,简明扼要,语言流畅,不超过100字。

题型:阅读理解

信用评级业在我国产生于()。

A.20世纪90年代后期

B.20世纪90年代前期

C.20世纪80年代后期

D.20世纪80年代前期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