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阳关雪余秋雨 (1)中国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问题:

(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阳关雪余秋雨

(1)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

(2)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3)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不会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4)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

(5)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6)这里离县城已经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7)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 * * 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8)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9)树愈来意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10)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11)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12)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魔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13)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14)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15)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16)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摘自散文集《文化苦旅》

小题1:第(10)段中“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一句有何含义?(2分)

小题2:第(12)段在讨论“唐人风范”时提及欧洲“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属于什么手法?有何作用?(5分)

小题3:简析第(7)段的语言特色。(4分)

小题4:第(10)至(14)段集中叙写了作者达到阳关古址后的所见、所思、所感,请梳理这一部分的思路。(5分)

小题5: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看法?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7分)

考点:现代文阅读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人体内与性别有关的X、Y染色体同时存在于[     ]

A.精子中

B.女性体细胞中

C.睾丸内血管壁细胞中

D.卵细胞中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下列有关通知的选项中,主要用于批转或转发文件,包括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的是

A.会议通知

B.转发性通知

C.任免通知

D.发布性通知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有关FeSO4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无关物质已略去)。

已知:

①X由两种化合物组成,将X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通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②Y是红棕色的化合物。

(1)气体X的成分是_____(填化学式)。

(2)反应I的反应类型属于_____(填序号)。

a.分解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化合反应 e.氧化还原反应

(3)溶液2中金属阳离子的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经反应I得到16 g固体Y,产生的气体X恰好被0.4 L 1 mol/L NaOH溶液完全吸收,则反应Ⅳ中生成

FeSO4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请编制程序,要求:将文件IN92.DAT中的200个整数读入数组xx中,求出数组xx中最大数max及最大数的个数cnt和数组xx中值能被3整除或能被7整除的数的算术平均值pj(保留两位小数),结果max,cnt,pj输出到out92.dat中。
部分程序、读函数read_dat(int xx[200])及输出格式已给出。
试题程序:
#include<conio.h>
#include<stdio.h>
#define N 200

void read_dat(int xx[N])

int i,j;
FILE *fp;
fp=fopen("IN92.DAT","r");
for(i=0;i<20;i++)

for(j=0;j<10;j++>

fscanf(fp,"%d,",&xx[i*10+j]);
printf ("%d", xx [i*10+j]);

printf ("\n");

fclose (fp);

void main()

int i, k, cnt, xx [N],max;
float pj;
FILE *fw;
long j=0;
clrscr ();
fw=fopen ("out92.dat", "w");
read_dat (xx);
printf ("\n\nmax=%d, cnt=%d, pj=%6.2f\n", max, cnt,pj);
fprintf(fw, "%d\n%d\n%6.2f\n",max, cnt,pj);
fclose (fw);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自用房产的房产税计税方法是()

A.按房产原值减除一定的比例后的余值按1.2%缴纳

B.按房产租金的12%缴纳

C.按房产原值按1.2%缴纳

D.以上都错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