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则2013a+13cd+2013b的值是(

题型:选择题

问题:

设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则2013a+
1
3cd
+2013b的值是(  )
A.0B.
1
3
C.-
1
3
D.2013
考点:代数式的求值
题型:选择题

男性,65岁,右髋部疼痛跛行半年,伴低热,盗汗,纳差及体重减轻。查体:右髋关节屈曲畸形,活动受限,Thomas征阳性,X线片示右髋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有骨质破坏,右髋臼有直径2cm大小空洞,内有小死骨形成。

若患者体质极度虚弱,脓液粘稠,且继发感染,针对此脓肿,下列哪项处理最佳()

A.改用大针头抽脓注入抗结核药物

B.穿刺插管冲洗并注入抗生素

C.加强抗炎治疗及支持治疗

D.切开排脓,置入抗结核药物,缝合伤口,加压包扎

E.病灶清除术

题型:选择题

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分别为70°和55°,且梯形的上底为7cm,下底为12cm,则与70°角相邻的腰长为______cm.

题型:选择题

无论是“十二五”规划建议,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始终是备受各方关注和议论的焦点。2011年改革将从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近年来,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分配改革,要在坚持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有财产,同时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趋势,逐步形成中等收入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因此,将会加大税收在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经济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为缩小收入差距,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

综合布线系统由六个子系统组成,其中将用户的终端设备连接到布线系统的子系统称为();用于连接各层配线室,并连接主配线室的子系统为();设计建筑群子系统时应考虑的是()

设计建筑群子系统时应考虑的是()

A.不间断电源

B.配线架

C.信息插座

D.地下管道敷设

题型:选择题

阅读文章,回答1—4题。

  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所欲为,则天下幸甚。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海隅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呜呼,盛矣!

  庆历三年秋天,皇帝开设天章阁,召见主持政务的八位大臣,问治理天下的关键在哪几个方面,在当今应该最先做什么,让大臣们坐着写下来回答。八个人都惊恐万分,离开座位,俯身叩头,说这些不是我们这些臣子能够想到的,只要(施行)陛下您想做的,那么就天下的大幸了。于是(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第二年三月,就颁布诏书(要求)天下都兴办学校,任命主管办学的官员。这之后从海滨到边塞,四方万里之外,没有不兴办学校的。哎呀,(那声势也够)浩大了!

  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痒,家有塾。”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是以诏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

  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古时候治政的兴盛衰败,(就)看是否重视兴办学校。《记》记载:“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这是(夏商周)三代极为昌盛时非常完备的制度。宋朝建立,大概有八十四年了,但是天下的学校,才开始大规模地兴建,(这)难道不是一件极好的事,需要一段长久的时间之后(才能)达到完备吗?因此诏书下达的那天,臣民们欢喜欣幸,(那些)为兴办学校竭力奔走的人,都以落在别人之后为羞耻。这年十月,吉州的学校落成了。吉州原来有夫子庙,在县城的西北。现在掌管吉州事务的李侯到任,和吉州人商量搬迁并扩大夫子庙,把(它)作为校舍。这件事情刚刚上报请示,诏书就已下达,学校就因此建成了。

  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李侯治理吉州,(处事)敏捷而有方略。他兴办学校,吉州的读书人凑集他们个人的钱一百五十万来资助。所用的人力总共达二万二千个人工,但吉州人却不把(这)当作辛苦事。(修建学校)所用上好的木材和坚实的砖瓦,总共达二十二万三千五百,但吉州人却不把(这)当作花费多。(学校)建成之后,来求学的人常有三百多人。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进不能赞扬天子之盛美,退不得与诸生揖让乎其中。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

  我家世代居于吉州,(我)在朝廷充数担任官职,进不能颂扬皇帝的盛大美好,退不能与读书人在朝中相互礼让。然而我听说教学的法则,(要)从人性出发,(通过)磨练改变,使(人)趋向善;学校教育要勤于鼓励人,要逐渐影响人;善于教人的人以诲人不倦的态度,要有长久的付出,达到礼让之风盛行,风俗纯美,这之后办学才有成效。希望后人不要废止怠慢皇帝的诏命,懈怠而中途停止。希望我日后能荣归故里,到学校拜谒,将要看到吉州的读书人都品德卓异可以做公卿大臣。询问乡里的风俗,婚丧饮食方面都符合礼节。来到乡里,(看到)长幼在家行慈尽孝。行走在田野上,(看到)年轻人搀扶着老弱的人、强壮的人在路上替他们背着重物。看遍学舍,(就会)思慕称赞李侯留给我们的爱心,不也很美吗!所以在学校落成的时候(写下这篇文章),将它刻写在石碑之上,立在厢庑之下来等待(后人读到它)。(取材于欧阳修《吉州学记》)

  【注】①徼:读jiào,边界。②甓:读pì,砖。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治天下其有几——要:关键

B.今州事李侯至也——知:掌管

C.其学也——作:兴办

D.而官于朝——滥:过度答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施今者宜何先/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学校,王政本也/风积也不厚

C.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壮者代负荷于道路/为惑也,终不解矣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庆历三年,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第二年要求天下都要兴办学校。

B.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从古代是否重视兴办学校,可以推知朝廷治政的兴盛和衰败。

C.教育的法则是从人性出发,使人向善,达到礼让之风兴盛,风俗纯美,才算办学成功。

D.作者晚年荣归故里后,亲眼目睹吉州读书人品德卓异,社会风气改变,成了礼仪之乡。 

4.翻译下列文中语句。

①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