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据明人蒋一葵《长安客话》记述,昔日的永乐大钟,日供六僧击

题型:单项选择题

问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据明人蒋一葵《长安客话》记述,昔日的永乐大钟,日供六僧击之,“昼夜撞击,声闻数十里,其声宏宏,时远时近,有异他钟”。如此美妙绝伦的钟声是怎么样形成的呢

从外表上可以明显看出,大钟的钟壁上下厚度不同,钟腰的厚度是94毫米,而钟口的壁厚是185毫米。测音表明,不同厚度的各个部分,都会产生相应的频率振动,发出不同的声音,而这众多分音的汇集就是一首雄伟的交响曲。

加上永乐大钟合理的合金成分比率,优雅钟声的出现就不是偶然了。明永乐大钟的成分中含铜 80.5%、锡16.4%及少量其他元素。当含锡在16%左右时,就能保证钟体强度、韧度适度,保持钟声振动的持续性;若含锡量过多或太少都会使钟声余音减短,那么就无法欣赏到永乐大钟闻声数十里的悠长钟声了。

同时还发现,永乐大钟的正下方,由一个直径4米、深0.7米的八角形地坑,它不单方便人们仰视大钟内壁,还有为钟声散音的功能,与现代舞台前乐池的声学作用异曲同工。

三管齐下方才造就了永乐大钟举世无双的完美音质。那么,明朝的能工巧匠是如何设计出这令人叫绝的声场呢

中国古钟千百年来的发展脉络有其自成一派的风格样式。中国钟的基本形状是钟声高度与口径之比在 1:0.7左右,西洋中则在1:1左右。中国钟用钟杵从外壁敲击,而西洋钟用钟舌从内部敲击,因而发出的声音比中国钟更加急促、高昂。

通过物理分析,钟声产生于撞钟引起的振动,而钟声的强弱、高低、音色主要取决于钟体的形状和材质。钟壁厚则钟声沉闷,反之清脆;钟体短而口径大则钟声消失得比较快,反之悠长。永乐大钟上端闭塞、下端钟口开放,形成钟顶小、钟腰细、钟身长、钟口外张似喇叭。当撞击时,引起钟声振动,使各分音的频率恰当,产生拍频现象。此外,成分分析的结果告示我们,永乐大钟的合金成分比率与《周礼·考工记》中的“六齐”大致相符。

根据本文,大钟下方地坑的声学作用是()。

A.方便撞钟材

B.方便观赏

C.汇聚分音

D.钟声散音

考点:在职联考GCT(语文)工程硕士(GCT)语文24
题型: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式运算正确的是(  )
A.2a2+3a3=5a5B.
a8
a4
=a2
C.(
1
3
)
-3
=27
D.(-2a3-3=-6a-9
题型:单项选择题

对于网间连接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中继器能够延长网络线路长度和改变网络的拓扑结构
B.网桥用于连接两个相同类型的局域网(网络操作系统必须相同)
C.网关用于连接两个不同类型的局域网(网络操作系统可以不同)
D.网间连接器不能将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起来

题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有关规定,法定检验进口商品的收货人或其代理人应当向( )的检验检疫机构报检。

A.报关地
B.目的地
C.使用地
D.生产地

题型:单项选择题

某办公楼工程,建筑面积2.5万m2,工程基础采用桩基础,主体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由某建筑公司负责施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一:桩基础采用干作业成孔灌注桩,成孔后孔底虚铺土厚度120mm。
事件二:在二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过程中,发现部分梁表面出现蜂窝和孔洞。
事件三: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三层混凝土部分试块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但对实际强度经测试论证,仍达不到要求,后经设计单位验算能够满足结构安全性能。

本工程事件一中,成孔后孔底虚铺土厚度合理的是( )mm。

A.100

B.110

C.120

D.140

题型:单项选择题

Tm是指()

A.双螺旋DNA达到完全变性时的温度

B.双螺旋DNA达到开始变性时的温度

C.双螺旋DNA结构失去1/2时的温度

D.双螺旋DNA结构失去1/4时的温度A

更多题库